“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2020-08-25 07:38  

“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李海军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应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理念践行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全员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保障。

高校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抓起。

1.言传身教,是课程思政的立足点

教师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立足点。所谓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是指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个人特质带入课堂中。教师的大视野可以带给学生大视野,教师的大格局会影响学生的大格局,教师的正直与严谨就是给学生树立正直与严谨的榜样。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师自身应首先建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2.学以致用,是思政的突破口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课程大部分是逻辑思维严谨,动手能力强,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传统理工科课程往往难以将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其中,但是理工科课程的目标是为研究和生产应用打下基础,为工程构建基石。因此,理工科课程内容的推进,应该变“从抽象推理到抽象”为“从抽象与现实、推理与归纳到新的抽象”。课程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满足青年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学生从已有抽象与现实经验构建新的抽象知识,也为思政融入找到突破口。

3.严谨求实,让思政润物于无声

与现实结合,并不是思政唯一的突破口。在理工科课程中,很多课堂中的细节也体现着思政。例如,在学习语言编程时,首先要进行算法的描述,然后根据描述进行程序编写,在运行时,一个符号,一个语句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程序无法运行。在编程和调试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小心求证的谨慎,工程规范的不苟,面对科学实践的敬畏,都是思政元素融入的契机。

4.教学方法求新求变,让思政自然融入

教学目标与理念的改变,也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流课程”为教学方法的革新指明了方向,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满堂灌”的方式,变教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研讨、质疑、辩论是课堂的常态。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思政的融入也变得“顺理成章”,因为质疑、辩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引领学生面对问题的方法、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现,也就是思政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革新,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研讨,从而引导学生对行业需求、国家战略进行思考,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亦是思政的重要体现。

5.搜集思政素材,让思政随时体现

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应该提前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思政素材,比如在计算机编程课程中,bug”的由来是第一个有记载的bug是美国海军的编程员,编译器的发明者格蕾斯·哈珀(Grace Hopper)发现的。哈珀后来成了美国海军的一个将军,领导了著名计算机语言Cobol的开发。还有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潘云鹤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需要时常搜集的思政素材。充分的素材准备可以让思政随时发生,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或单元的开始。

6.学生主动,让思政融入恰到好处

思政素材在课程中的体现,关键在于能够无声、隐性地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因此思政融入课程的关键在于恰到好处地把握融入的时机。事先准备好的思政教学设计,优点在于教师容易进行课堂把控。恰到好处的思政融入的另一条路径是:学生主动,即准备好素材,因课堂而变。教师可以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困难或在学生提出质疑时巧妙地融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