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讨—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例
2020-08-25 14:26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讨—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例

我在多年的经济学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人生,仔细回顾起来,每一个经济学的知识点,都成为了我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和解读人生的工具,将经济学理论和知识融入思政教育变成我自觉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案例源于社会但紧扣知识点,为学生带来“信手拈来”之感。究其原因,是我对人生社会的用心观察,和在备课过程中的聚焦定位之功,也与我长期秉持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和“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治学之道有关。现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例,和大家分享,盼能起到抛砖引之效。

  一、经济学概念背后的文化底蕴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要善待他人,感恩社会;要求服从组织,热爱集体;要求大公无私,爱国敬业;要求患难与共,大局意识。 面对这些曾经被认为“多余”的要求,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经济学里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就可以清楚明了地说明这一切。

  二、“剩余”实为“获得”

经济学里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用“效用”这个概念的,欲望是人们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心理状态,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程度,也就是人们消费一定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但就每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而言,后一个单位的消费带给自己的满足总是比前一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要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给人们带来的满足会越来越小,价值就会越来越低。经济学又假设,对满足程度大的,人们愿意多付钱,满足程度小的就少付钱。所以按照人们心目中感受到商品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来确定支付的货币称为“愿意支付的货币”。将商家按照价格乘以购买数量要求你支付的货币称为“实际支付的货币”,愿意支付的货币与实际支付的货币之差就是“消费者剩余”。说得通俗点,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从购买物品中获得的好处,或者说消费者在购物时占了便宜。

既然上述事实都是生活的本然,就足以证明消费者剩余的存在,就说明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占有着各种剩余!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同样我们无偿获得了利益,自然也要对别人对社会有回报,那就是要——学会感恩。

三、感恩之余,学会珍惜

消费者剩余对人们的教育意义既深远又广泛, 学会感恩仅仅是其中的一隅,但感恩却显得异常重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肺炎的重灾区是武汉,多少人想逃离这个肺炎之地,而有这么一群人放弃休假时间,放弃与亲人团聚时刻,毅然决然的踏上离乡之旅,与别人背道而行,来到疫情的最前线,他们不为功名利禄,不计生死,不畏辛劳,只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为我们守卫着一方净土。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

在经济学课堂上像这样的分享唤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致,触及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思想共鸣,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自律,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在每一次的经济学的结课课堂上,我都会带领大家进行课程回顾和总结,目的是要同学们能够在整体上把握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同时也借此机会再重现经济学的精彩瞬间,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有所启迪和帮助。

    经济学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思维,经济学的学习带给人们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课堂是思政教育,价值观人生观确立和提升的不二舞台!整个社会都要倡导价值理念,让教育回归课堂!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