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十九大代表热议教育:立德树人 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
2018-05-16 20:58 ​ 宣传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战略高度,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对新时期贯彻教育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

如何认识、践行、丰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会代表们纷纷就此展开了热议。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十九大代表、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解读。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又是适应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客观需要,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追求。”

在他看来,过去学习西方是一种风气潮流,用西方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一切,甚至对人文社会科学也用西方标准来衡量,产生了很多问题,“这都是没有文化自信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13亿人的最大公约数,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无论是从公民素质还是国民的价值取向,13亿人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

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在谈到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重要论断和新要求,其中最多的还是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

“我们的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为’说到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德是第一位的。”曹献坤说。

在曹献坤看来,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而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

聚焦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

在十九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看来,立德和树人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立德树人实际上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线,贯穿教育全过程。

“让我们的孩子从道德、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这样的基础,报效祖国的能力便会自然而成。”左敏说。

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时,十九大代表、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邵军认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

2016年,已连续滚动进行25年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95.4%的学生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92.8%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成效卓著。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在张异宾看来,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的核心部分和关键环节是教师,不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而是全体教师。”张异宾认为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一体化德育新体系

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范群深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

“现在,个别学校还存在着办学思想不够端正、育人方向出现偏差等问题: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把‘人’的教育异化为‘分’的教育,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范群认为,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学校没有完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没有把学生培养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联系在一起。

“过去,由于行政管理体系的分割,各个学段碎片化,德育课程重复、目标倒置,育人效果不佳。”在左敏看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教育中,搭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新机制。

“山东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点,以‘大思政’为目标,着力打通大中小学段,构建课程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新体系。”左敏说。

在曹献坤看来,过去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经验和教训都有”。

“过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仍然存在着说得多、载体不够的情况。”曹献坤说。

新时期如何更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曹献坤建议从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入手。

“顶层设计方面,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在教材方面统筹大中小学,使德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语文、历史,甚至地理等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地方也要积极探索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创造更多的平台和载体。”曹献坤说。

此外,在曹献坤看来,3岁看大,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奠基期。“教育部首次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新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源南学校,“党建+立德树人”项目成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我们具体采取了‘五联五做’法。”十九大代表、源南学校党总支书记龚德凌介绍,通过党员联系村小,让党员成为村小全面发展的引路人;由党员联系班级,做班级师生圆梦的陪伴人;党员联系教研组,做教学教研教改的带头人;党员联系教师,做教师事业成功的帮扶人;党员联系学生,做学生幸福人生的呵护人。

“‘五联五做’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面、全程、全员、全心。”龚德凌说。

在十九大代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看来,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动力源和驱动器,高校必须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服务”,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教育思想。

“在具体实践中构建学生、学者、学校发展共同体,打造‘四有’好老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要始终坚持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根本遵循,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在同向同行中实践大学的价值追求。”熊晓梅说。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南京大学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创建世界“第一个南大”。

“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服务江苏,坚持改革创新,为国家、民族的后续发展大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张异宾说。


十九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

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报告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成就,谋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

方位决定方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和“14条坚持”构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两者相互统一,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报告令人振奋地指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矛盾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关系全局、影响深远,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报告特别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新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的奋斗目标跨度“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可分为三个目标、两个阶段、两步走,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进行了有机结合。

按照报告提法,“三个目标”分别是: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和“两步走”是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奋斗十五年来安排。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15年。

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令人关注的是,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更注重整体性、总布局,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已不简单满足于经济量化指标。

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党的建设新的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着统领和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翻阅报告,在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14条坚持”中,“一头一尾”的第一条和第十四条分别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报告最后部分又重点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等新措施已写入报告,勾画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举措: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报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上百条的新举措,对推动新发展、实现新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改善民生举措中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为幼儿提供保育和关爱,给身体残疾虚弱、低收入等群体给予扶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三农”工作……报告全方位、多层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必将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报告在未来前进道路上,强调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根据新时代要求又提出诸多新举措,确保了一张蓝图干到底。



上一条: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条:劳动最美丽 奋斗最幸福(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