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前身是计算机系,成立于1996年。现有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1个研究生专业,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在校1900余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A类专业;2017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申硕立项单位建设专业;2025年成功招收第一届电子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获批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山东省天文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平台以及德州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平台。
学院现有教师6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研究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北京师范大学张同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研究员被聘为天衢英才特聘教授。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市厅级教育教学奖项10余项;主持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山东省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项研究课题2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50余项;市厅级以上教学研究获奖8项、省级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比赛获奖20余项;省高校联盟课程3门,校级高水平课程5门;编写教材及专著30余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96年,为校级接续培育学科,在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处理、智能系统与应用和网络信息安全3个核心研究方向上已形成40余人的稳定研究团队。2020年联合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投资100余万元共建天文大数据中心;2021年联合黑马集团、德州市大数据局投资70余万元共建商务大数据中心,为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支撑。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84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02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市级课题8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省级以上获奖2项,市厅级获奖20余项。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2年获批校级实验室管理先进单位。中心面积3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中心建设有FAST人工智能实验室、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系统开发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工业设备智能监测实验室、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室,数字黄河生态保护创新训练基地、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创新工作室和虚拟现实创新工作室3个创新创业基地以及5个计算机公共教学实验机房。另外,我院与合作办学企业联合共建新工科创新实验室、机器人科研创新实验室、网络基础实验室3个“校企专业实验室”。近三年,学院依托中心实验室,完成1400余名学生创新创业培训。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活力,学院通过开展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科技创新协会为平台,以学业导师制为抓手,以专业特色实验室建设为支撑,以双创活动为中心,以培训为手段”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蓝桥杯、中国软件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国家级奖励400余项、省级奖励700余项,学生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80多篇,获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创业孵化项目10余项。很多学生毕业后,或考研深造,或进入浪潮、联通、移动、新浪、小米等公司工作。
学院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筑“一体两翼、双引擎”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建设“一生一师一项目”工程,与德州市大数据局、山东黑马集团联合共建“一学院、一中心、一基地”,强化办学特色,经过师生多年的共同努力,学院现已形成“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学习氛围,为莘莘学子营造了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